摘要:国际上对将农田废弃物制成生物黑炭施用于土壤作为农业增汇减排的一种关键途径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介绍了生物黑炭的基本性质及其碳稳定性,对农田土壤的改良效应,并讨论其在农业增产和增汇(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作物秸秆无氧高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具有高度的芳香化、物理的热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的抗分解性。施用于土壤大幅度提升土壤碳库,并因其结构性质有利于农田土壤固持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微生物生境,从而达到提高土壤质量而促进作物增产的双赢效果。
人类活动下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不断攀高而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何减少土地利用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当前减缓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闭。农田减排增汇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生物质同化CO2 而制成“生物黑炭”(biochar)并储存于土壤,日益被接受为一种根本的CO2:减排增汇途径之一。研究已经表明,生物黑炭施用于土壤不仅快速提升土壤稳定性碳库,而且明显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生产力 ,因而可以作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增汇增产的双赢途径。
全球估计每年有4—8 Pg生物量碳被焚烧,有0.5~1.7 Pg碳转变成黑碳171。中国农业每年产生5亿多吨作物秸秆生物量,其中露天焚烧量约占23%(1.6亿t),其产生的黑碳、挥发性有机物、有机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排放分别可以占全国总排放的1 1%到6%不等。因此,发展生物黑炭制备及其土壤处置技术,不但是减少甚而控制秸秆露天焚烧,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而且是减少陆地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土壤碳库的急迫需求。
此项技术是根据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一种黑色碳化土认识的,这种称为Terra Preta(TP)土壤是古人类刀耕火种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肥沃土壤。人们发现这种黑色碳化土是呈斑块状分布于强风化景观下的非常贫瘠的氧化土和老成土景观中。在TP表土层中,每千克有机碳中含有100~350 g黑碳;在氧化土的表土层中,每千克有机碳中含有5O一150 g黑碳。在亚马逊河流域的高温高湿地区,通常土壤有机质分解十分强烈,但这种土壤的有机质在森林砍伐几个世纪后还能长期存在,这与土壤中大量的黑碳有关。本文在回顾国际生物黑炭技术发展历程基础上,讨论生物黑炭的性质、土壤施用及其增产增汇意义,期望对我国开展生物黑炭应用研究以作为固碳减排的途径策略提供依据。
1 生物黑炭及其秸秆制备
生物黑炭是化石燃料或生物体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种非纯净碳的混合物,它含有60%以上的碳,生物黑炭因碳组分的高度芳香化而具有生物化学和热稳定性。当前用于固碳减排的生物黑炭(bioehar)是指各种作物秸秆在无氧条件下高温热解后的固态产物的统称,主要为纤维素、羰基、酸及酸的衍生物、呋喃、吡喃以及脱水糖、苯酚、烷属烃及烯属烃类的衍生物等成分复杂有机碳的混合物。
通过作物秸秆无氧高温热解转化为生物黑炭的成效受下列因素影响:用来制备生物黑炭原料本身的性质;热解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空气、湿度等参数的控制;热解过程中的其他矿物质和养分。很明显,热解过程中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黑炭及其副产物一生物燃料(biofue1)的产量,同时也影响所生成的生物黑炭的性质。秸秆制成生物黑炭的回收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生物黑炭中碳的浓度将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吴成等旧研究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小麦秸秆热解提取生物黑炭比表面积增大,芳构化程度加深,表面疏水性增强。相对增加的碳含量可能补偿单位质量燃烧中因提高温度而降低的生物黑炭的产量。因此,热解过程中的温度对碳固定平衡的影响不大,一般控制在350~500℃间。然而,影响生成的生物黑炭中碳的含量以及养分的有效性的因素重要的是制备生物黑炭的秸秆原料本身的性质。如阔叶树和针叶树的掉落物经高温热解制成生物黑炭,因其灰分含量不同,分别为6.38% 和1.48%,当生物黑炭的量为450 g·kg 施到砂土里后,导致土壤的pH值相差一个单位,分别为pH 6.15和pH 5.15,因此阔叶树的生物黑炭在降低土壤酸度、提高土壤pH值比针叶树有效,并且其养分如Ca、Mg、K的含量阔叶树的要比针叶树的高,从而施进土壤后造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同。阔叶树的生物黑炭施到砂土中增加了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而针叶树的生物黑炭施进土壤后反而降低了。
2 生物黑炭的稳定性
由前述可知,生物黑炭具有多芳香环和非芳香环结构的复杂结构,使其表现出高度的化学和微生物惰性,施进土壤后难以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同时,由于其复杂成分中丰富的的碳水化合物、长链烯烃等有机大分子,具有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功能活性。正是由于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施人生物黑炭的作用。Brodowski等研究表明,在农业土壤中的黑碳富集于小于53 u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Glaser等对巴西热带土壤中的黑碳研究表明,被有机无机复合体包被的黑碳,不易被氧化和微生物利用。而土壤团聚体的碳保护能力恰恰是土壤自然固碳潜力的基础。土壤微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以及生物黑炭本身的生物化学和热稳定性,使得生物黑炭在土壤中的周转周期很长。如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rP)土壤中黑碳经过几个世纪的氧化分解其含量仍高达35%。而大田和室内试验则表明生物黑炭在土壤中的更新周期至少在百年尺度。尽管生物黑炭的土壤周转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其生物化学和热的稳定性、抗降解性、以及对微生物的惰性,比通常的有机添加物更为稳定。施进土壤后对提高土壤碳库、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3 生物黑炭施入土壤的固碳减排作用
3.1增汇作用
土地利用引起的土壤碳库损失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的主要驱动力,而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土壤增汇是《京都议定书》中接受的减排机制之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二氧化碳,50%用于自身呼吸作用,而另外的50%通过凋落物的形式归还土壤,其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释放到大气中,这个平衡称之为“碳中性”(carbonneutra1)。如果凋落物经过高温热解,可产生25%的生物黑炭归还土壤,由于生物黑炭的化学和微生物惰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使得其成为土壤的惰性碳库,只有5%的碳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重新释放到大气,而土壤多固定了20%的碳,这样就产生净的碳吸收,这个平衡称之为“碳负性”carbon negative)ts]。Okimori等估算,若印尼每年有368 000 t的作物秸秆以及废弃物通过高温热解可转化为77 000 t的生物黑炭而施人土壤储存,利用高温热解的方法每年可减少230 000 t CO2的排放。Lenton等[41展望,到2100年,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1/4将可以通过处理废弃有机质得到的生物黑炭进行封存,这可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40 mL·m 。近Lehmann等提出,运用生物黑炭技术社会经济上潜在可行的增汇量可达9.5 Pg。
3.2生物黑炭在土壤中的减排作用
生物黑炭施人土壤后同时也有CH4 、N xO等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Rondon等[261盆栽试验表明,其土壤为典型的简育半干润氧化土(typic haplustox),pH为4.5。两种植物类型为:大豆(Legume ICA6)和草 (Grammine CIAT 679)。Biochar的用量为:0、7.5、15、30 g·kg~,其中biochar是朱缨花属植物热解后的产物。添加biochar和对照相比,作物的CH4、N2O排放通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生物黑炭施入后土壤容重降低,通气性改善,加上生物黑炭的高C/N比,限制了氮
素的微生物转化和反硝化,从而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生物黑炭施进土壤N2 O排放减弱可能还与黑碳施入后土壤pH升高(见下节)有关。而当土壤pH降低时,反硝化作用形成N20的比例增大。Damu和Shcekn(1998)监测到当土壤pH为中性时N 是反硝化的主要产物,当pH降低时则有利于N20的释放。
3.3生物黑炭改善土壤质量和增产作用
3.3.1提高酸性土壤pH值
生物黑炭含有的灰分元素如K、Ca、Mg都呈可溶态,施人土壤可提高酸性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以提高土壤的pH、降低酸性土中铝的饱和度。而在热带地区,土壤低的pH值和高的铝含量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限制性因子。早期的大田试验㈣表明,当施用450 g·kg_阔叶树的生物黑炭后,其土壤(沙土)的盐基饱和度是原来的l0倍。不同质地的土壤,施用生物黑炭后土壤pH值从5.4增加到6.6。且pH升高幅度在粘土中比沙土和壤土要大。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当生物黑炭施进后,表层土壤的pH值增加了0.4个单位[301。施人生物黑炭后土壤的pH变化是观察到的N2O减少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3.3.2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因为生物黑炭中含有丰富的有机大分子和空隙结构,施入土壤后又较易形成大团聚体,因而可能增进土壤的养分离子的吸附和保持,特别是对NH4+有很强的吸附作用。Lehmann等对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人为土(TP)试验研究,当生物黑炭和肥料配施后,土壤中的NHZ吸附得到明显的促进,提高了水稻对氮的利用率,主要的是对NH4+的固持作用,从而减少氮的损失。另外,生物黑炭中灰分元素如K、Ca和Mg等较为丰富,施进土壤后作为可溶性养分被作物利用。因此,施入土壤的生物黑炭不仅仅是提高了土壤碳保持容量,更重要的是本身可以作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3.3生物黑炭的增产作用
生物黑炭具有良好的物理陛质和养分调控作用,施人土壤可以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从而促进作物生产力。Glaser对淋溶土(Alfiso1)进行生物黑炭的田间试验,其施用量为135.2 t·hm-2之时,作物的生物量是对照的2倍。Baronti等用沙壤土的盆栽试验,当施用量为30和60 t·hm-2之时,黑麦草(Loliumperenne)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0%和52%,但施用量提高到100和200 t·hm-2之时,反而比对照降低8%和30%。Chan等用采自于新威尔士南部的小牧场周围的平原的淋溶土壤(Alfiso1),其有机碳含量为1.97%,pH为4.5,进行了生物黑炭的萝卜盆栽试验,处理的生物黑炭用量分别为0、10、25、50 t·hm-2 ,并设计2个氮肥水平(0和100 kgN·hm-2 ),在无氮肥配施处理中,生物黑炭用量为l0和50 t·hm-2之的处理增产 (和对照相比)分别达到42%和96%。生物黑炭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养分特别是氮肥的有效性。而Kishimoto and Sugiura等在火山灰土(Volcanic ashsoil)对大豆和玉米的田间试验表明,施用生物黑炭分别为5和15 t·hm-2之时,大豆和玉米表现减产。其原因可能是生物黑炭施用后提高了土壤pH值,从而降低了磷和某些微量元素有效性。因此,生物黑炭的增产作用及适宜用量还需视农田作物类型、土壤类型和性质、以及施肥情况而定。
4 结论与展望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平均土壤碳密度较低的国家,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较低,但同时也应看到其固碳减排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运用高温热解这项固碳减排增汇技术来增加中国土壤有机碳含量 。从我国作物秸秆的利用情况、发展以及推广应用高温热解生物黑炭技术对于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可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我国每年产生5亿多吨作物秸秆,其中露天焚烧量约占23%(1.6亿t)。秸秆焚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浪费了可利用的生态资源,同时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嘲。由上述可知生物黑炭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稳定性碳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增加作物产量。当前,在国际上碳贸易机制基础上考虑秸秆制成生物黑炭应用是经济可行的。我们在山东曾经看到一种小型热解炉,可年产优质秸秆生物黑炭100万t,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民用领域,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人民币。需要的设备成本是6万元,生物黑炭生产中基本无能源消费。国际上的研究估计是,当碳贸易中每吨碳达到37美元(2008年6月碳贸易价每吨CO2 45美元)时,秸秆制生物黑炭应用是经济可行的。
我国学者也已开始注意生物黑炭的作用,并主要是围绕生物黑炭的理化性质 、环境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但还没有开展生物黑炭应用于农田的系统试验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项支持生物黑炭制备、应用的研究,加快发展生物黑炭增产增汇技术,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农业提供技术支撑。